当前位置 : 首页 >  新闻消息
3个调理慢性胃炎的中成药,从胃痛到反酸都能用,一文总结

        

 

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,常表现为胃痛、胃胀、反酸、嗳气等,饮食不规律、压力大、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常见诱因。中医认为,胃炎多与“肝气犯胃、脾胃虚弱、胃热炽盛”相关,不同证型调理方向不同。香砂养胃丸、胃舒颗粒、左金丸这3个中成药,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症状发挥作用,能辅助缓解不适、修复胃黏膜,但要明确,它们不能替代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或抑酸药,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症状特点使用。

一、3个中成药,各有“护胃”专长

详细说明

就像胃的“调理师”,针对不同类型的胃部不适精准发力,适合以下情况:

- 香砂养胃丸(温中和胃,适合胃寒胃胀)

适合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:胃部隐隐作痛(遇冷加重,热敷后缓解)、胃胀明显(吃完饭后胀2-3小时),伴有食欲不振、口水多、大便偏稀,舌质淡、苔白腻。“胃寒就像‘胃里有股寒气,消化功能变弱’,吃点凉的、受凉后就不舒服”,香砂养胃丸由木香、砂仁、白术等组成,能“给胃里‘暖暖身’,帮脾胃‘加加力’”,通过温化寒邪、促进消化,尤其适合秋冬季节发作频繁的人群。注意:口服,每次9g(约半瓶盖),每日2次(饭前半小时服);可配合喝生姜红枣茶(每周3次,增强温胃效果);连续使用2周(胃胀减轻后可减量);胃热者(口干、口苦)禁用(可能加重上火)。

- 胃舒颗粒(理气止痛,适合气滞胃痛)

针对肝气犯胃型胃炎:胃部胀痛(痛连两肋)、嗳气频繁(打饱嗝后稍舒服),情绪不好或压力大时症状加重,伴有反酸、胃里烧灼感,舌质红、苔薄白。“生气、压力大会让肝气不畅,反过来‘欺负’胃,就像‘胃被憋着的气堵着,又胀又痛’”,胃舒颗粒含柴胡、白芍、香附等,能“给堵着的气‘疏疏通’,让胃里‘松松快’”,通过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,尤其适合职场人、情绪易波动者。注意:口服,每次1袋(5g),每日3次(饭后服);服药期间保持情绪稳定(少生气、少焦虑);连续使用1周(胃痛减轻后巩固3天);孕妇慎用(含活血成分)。

- 左金丸(泻火止酸,适合胃热反酸)

适合胃热炽盛型胃炎:胃部灼热疼痛(像有火在烧)、反酸严重(酸水往上涌,甚至烧心),伴有口苦、口干、大便干,舌质红、苔黄。“胃热就像‘胃里有股火气,灼烧黏膜’,吃辛辣、油腻后症状更明显”,左金丸由黄连、吴茱萸组成,能“给胃里的火‘降降温’,把反酸‘压下去’”,通过清热泻火、制酸止痛,尤其适合伴有明显烧心、反酸的患者。注意:口服,每次3g,每日2次(饭后服,减少对胃的刺激);可搭配吃梨、冬瓜(每周4次,辅助清热);连续使用1周(反酸缓解后停药);不宜长期用(黄连苦寒,防伤脾胃)。

二、用对了有这些信号,说明胃在好转

细节说明

在配合规律饮食(定时定量、少吃辛辣生冷)、细嚼慢咽的基础上,规范用药1-2周后,出现这些变化,可能是药物起效的表现:

1. 症状减轻:胃痛发作次数减少(从每天3次减至1次);胃胀持续时间缩短(饭后1小时内缓解);反酸、烧心基本消失。

2. 功能改善:食欲恢复(能正常吃三餐);嗳气减少(每天不超过3次);大便成形(不再稀溏或干燥)。

如果用药2周后,胃痛仍频繁发作(每周≥5次)、反酸严重影响睡眠,或出现黑便、呕血,可能是病情加重(如胃溃疡),需及时就医(做胃镜检查)。

三、用着不舒服?这样处理

- 轻微不适(如口干、腹胀):左金丸可能引起轻度口干,多喝温水(每次少量)即可;香砂养胃丸导致的腹胀,可减少用量(每次6g)并延长服药间隔。

- 明显不适(如腹泻、过敏):胃舒颗粒引起的腹泻(每日超过3次),暂停用药并吃炒米水(大米炒黄煮水);出现皮疹、瘙痒,立即停药并口服氯雷他定。

四、这些注意事项,一定要牢记

细节展示

- 核心原则:必须辨证使用(如胃寒用左金丸会加重胃痛);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,需先杀菌(中成药不能替代抗生素);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(不可单靠药物)。

- 特殊人群:孕妇慎用胃舒颗粒;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暂停哺乳;儿童(12岁以下)用药需减量(遵医嘱)。

- 避免混搭:左金丸不与抑酸药(如奥美拉唑)同服(间隔2小时,防药效叠加);香砂养胃丸不宜与寒凉中药(如黄连、黄芩)联用(抵消温胃作用)。

五、做好2件事,辅助养胃更有效

1. 饮食调理:多吃“养胃食材”(小米、南瓜、山药,每周5次);胃酸多者少吃甜食、糯米(防刺激胃酸分泌);胃寒者晨起喝杯温粥(不喝冰饮、不吃凉菜)。

2. 生活管理:每天饭后散步10分钟(促进消化,不立即躺卧);睡前3小时不进食(给胃足够休息时间);减少熬夜(熬夜会打乱胃肠功能)。

调理慢性胃炎的关键是“辨证护胃”——胃寒胃胀用香砂养胃丸,气滞胃痛用胃舒颗粒,胃热反酸用左金丸。用之前让医生判断证型,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配合用药,才能更稳妥地缓解不适,让胃慢慢恢复健康。
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